冯光 教授

全屏阅读

2016-04-06 10:04:33 作者: 所属分类:教师, 研究团队 阅读: 8,261 views

fg

基本信息

1980年9月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十年来,本人围绕能源生产和利用中存在的微纳尺度界面与传输现象开展了系列工作,特别是通过研究新型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中固液界面(即微/纳米尺度下的双电层)的结构/动态特性和电解质溶液分子/离子的传输及其受电压驱动/温度变化的影响等,在探索新型储能装置的储能机理及其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这些研究工作不仅是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具有与物理、化学、材料、环境等方向综合交叉的学科特点。本人通过研究与新型储能技术和能源材料应用紧密相关的界面和传输现象,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4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6篇,平均影响因子过6,包括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Nano Energy等影响因子过10的5篇论文,见表1.1;邀请论文3篇),被Chemical Review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PRL等60多种期刊他引>700次;单篇一作论文他引最高87次;H因子13;应Wiley-VCH、Springer和Taylor & Francis三个出版社的邀请,撰写书目3章(一作2章)。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加强与业内世界一流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2014年被提名成为美国科学研究学会Sigma Xi会员;受邀在国际大会上作报告7次;担任十多种国际学术期刊(JACS,Nanoscale,J. Phys. Chem. Lett.,J. Mater. Chem.等)的审稿人和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ergy Challenges and Mechanic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ll Science)。

主要经历

  • 教授,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12/2013 – present
  • 研究助理教授, 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Vanderbilt大学/FIRST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美国) 10/2013 – 09/2014 (12/2013后兼职)
  • 博士后, 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Vanderbilt大学/FIRST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美国) 11/2010 – 09/2013
  • 博士,机械工程学院,Clemson大学(美国)2010
  • 硕士,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学士,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 2002

所获奖励

  • 2015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
  • 2013 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 2010 克莱姆森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杰出博士生 (学院唯一博士学术奖)

主持项目(省部级及以上)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406060、2015/01 – 2017/12、25万元;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CFA089、2014/01 – 2016/12、20万元。

研究方向

以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纳米材料和离子液体的开发与应用,通过研究超级电容器中微/纳米尺度下的界面和传输现象,在超级电容器的工作机理和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四个方面:①首创性地从模拟的角度建立了平板电极上储能界面微观结构与其宏观电容的关联模型,揭示了诸多不同实验结果背后的共同机理;②发现微孔双电层电容与电极孔径的关系曲线具有摆动的特性,利用该结果创造性地解释了近年来超级电容领域内一些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解决了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议;③发现了碳洋葱电极界面双电层的理论电容值几乎和施加电压无关这一重要现象,为设计性能稳定的超级电容器带来了新思路;④首次揭示了平板形电极界面上离子液体中杂质水的微观分布及其随电压的变化规律。其中,2011年,关于多孔电极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作为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在线报告专刊发表,并被美国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作为新闻通讯加以报道强调;2012年,关于碳洋葱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被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选作封面文章;由于在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上的突出研究成果,2013年受邀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发表Perspective视频专刊,迄今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7次。

特别是,自2013年11月28日加入华中科技大学以来,本人迅速建立了独立的科研团队(包括3名博士和8名硕士生),开展了科研、教学、培养学生、项目申请等工作。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华中科技大学基金2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3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9篇;应邀撰写并刊印外文书目2章。其中,关于“带电界面上离子液体中水的电吸附机理剖析”的研究,首创性地揭示了带电界面上离子液体中极少量的水的微观分布及其随电极表面上施加电压的变化规律;该成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在纳米化学类的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2.033)上。作为离子液体-碳界面研究的系列工作之一,关于具有缺陷石墨烯上离子液体的研究工作,深入揭示了具有表面缺陷的碳材料上离子液体双电层所具有的2D微观结构及其受表面缺陷的影响机理。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能源领域期刊《Nano Energy》(IF:10.325)上,论文题目为“碳电极表面缺陷对离子液体双电层的影响”;另一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作为“向约翰 M.普劳斯尼茨教授致敬”(Tribute to Founders: John M. Prausnitz)的专题论文之一发表在国际化工领域期刊《AIChE Journal》上,论文题目为“阶梯状石墨烯电极上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